“龙马社”头一炮话剧,由邹静之编剧的《操场》2月27日在首都剧场首演。28日,作为本报第39期观剧活动,30位读者观看了《操场》,并对该剧评以8.2分的成绩。虽然总分成绩还较理想,但还是有个别低分。尤其是该剧重内心戏忽略故事性的手法,惹得不少争议。
对此邹静之回应说,《操场》是不如他以前的剧目讨好,但是会让一些跟他相似的人检索自己的内心。
关于主旨
半数观众认可剧本主题
《操场》是一部以高校教师老迟在操场上三天中的经历为主线的大剧场作品。邹静之这次尝试了与以往说故事完全不同的写作风格,借老迟的名义个人化地表达了人生的困惑。有夫妻中年生活的矛盾、有对师生关系的闲言碎语和被骗子欺骗犯罪后的不解、还有对误诊等当代社会问题的关照……这些在邹静之看来,“道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的主旨,得到了半数观众的认可,不过另外一半并不认同,觉得这只是反映了某些人群的精神困境。
关于情节
有点闷,矛盾冲突不激烈
由于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全剧大多用散文式的手法以老迟的内心独白或是对白展开,这种非常规的手法,观众争议最多。50%的观众认为该剧表达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嘲讽和批判,重在讲心,所以不需要高潮迭起的故事情节,40%的观众给与了温和的建议,觉得矛盾冲突激烈点会更吸引人,还有10%的观众则直接表示戏太闷,提不起精神。弱化了矛盾冲突,不能凸显角色的性格特征,这让《操场》中的演员也要经受一次演技考验。
关于表演
尺度大,演员表演最受肯定
尽管观众都认为《操场》的内心戏很难表演,但几个演员的表现却没让大家失望。陈小艺更是把虽然贫穷,但却倔犟、自尊的女大学生和风骚的妓女都演得很神似。
从观众分数看无论是韩童生和陈小艺,还是配角龚丽君、李建义等,实力派阵容依然无可挑剔,8.6的表演分无争议地成为本次观剧最高分。虽然剧中的对白不少涉及“性”的话题,甚至还用直观的方式,让观众看到妓女的“床上行为”,但大部分观众还是表示能够接受这种表演尺度。
新京报观剧档案第39期《操场》
总分:8.2分(满分10分)
●70%的观众认为《操场》很好,并会继续关注龙马社;30%的观众认为一般。
●50%的观众认同《操场》讲述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的主题,50%的观众不认同。
●50%的观众觉得该剧表达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嘲讽和批判,20%的观众认为既有嘲讽和批判也有社会问题以及人的道德和欲望。
●95%的观众表示能接受该剧的表演和对白尺度,1名观众不能接受。
●50%的观众认为该剧重在“讲心”,不需要高潮迭起的故事情节,10%的观众觉得太闷。
●50%的观众觉得陈小艺塑造的三个角色中,野妓演得最好。
●45%的观众认为,女学生与妓女可怕的实用主义道德观、以及假癌症患者走上自杀之路这两部分与现实最贴近,最能产生共鸣。
剧情:7.7分 表演:8.6分
舞美服装:7.7分 音乐:7.8分 观剧人数:30人
一句话点评
●文学性很好,如果再浅一点,故事性强点会更好。 ———韩东启,30岁,艺人经纪
●满是自以为是的味道,讲得道理太多,而说得故事却太少。 ———鞋带,30岁,公务员
●还是应该有一个小的矛盾冲突,会使该剧更精彩。 ———金石,26岁,学生
●本剧不按常理出牌,希望在服装与视觉上更个性。 ———何元杯,27岁,广告业
邹静之:《操场》注定不那么讨好
■ 导演回应
感谢这么多的朋友关注《操场》这部戏。这个分数对我来说是个惊喜。这部戏倾注了我的心血。它不是一部情节、人物冲突的戏,而是一部思想冲突的戏,注定了它会让人觉得有点不能掉以轻心地看,所以也注定了没有《我爱桃花》和《莲花》那么讨好。《操场》会让跟我相似的人检索内心,他们习惯了的学者的身份,脚下被抽掉了一些砖头。
当初我想的只是自己批判自己,看《复活》时我想,如果聂赫留朵夫是托尔斯泰,那他对他做了多么不满的描述。我的表面跟我的内心有差距,其实每个人都这样。我有痛苦,但我还没有胆量说出“我希望能与自己的痛苦相配”那样的话。我想过就现在这样活下去不是很好吗,但我时时会出现剧中老迟夫人说的那段话,“这世界让我走神……”我没法躲避我的思索。我撒过谎,做过违心的事,我做了,我会为此痛苦。这痛苦像一点薪火,一点光亮,我看重它。
我们该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这时代除了我们自己去创造,谁还能帮助我们?
《操场》的命运多舛,四年来在一些人的手中过,这也成就了它现在的样子。在那个阶段我曾想过就这么不断地改下去,一稿一百稿,变成一个工程,那也是一件在无奈中有意思的事。谁想,它在去年的下半年,风向大转,一些读过剧本的朋友给了我鼓励。感谢他们。有人写文字看出《操场》是三一律的结构,真让我高兴,会心人的眼睛是雪亮的。我认为《操场》是个变体的三一律。
正反评价
■ 正反评价
正 全剧充满了理性的思考
●夏夜,24岁,杂志编辑
整部话剧没有相对明显的高潮式矛盾冲突。知识分子内心的焦虑在独白中慢慢展开,《操场》放大了生活中最常见,最易被提起,却又被我们忽视的东西———人心。与我们以往所看到的大剧场话剧不同,剧本没有提供给我们相对完整的主要事件,时间的穿插,事件的倒叙,场景的更换等,更像是勒克莱齐奥《诉讼笔录》的手法。
剧本结构上的空间相对松散,使《操场》的人物角色性格很难把握,更多的是一种演员对角色内心的体会与外化,因此如何让表演张弛有度,对演员来说是一种挑战。在事件的选取与处理上,编剧是花了一番心思的,若把事件分开来看有些琐碎,但并非杂乱无序,迟老师对一系列事件递进式的认知,直到死人的“复活”与“归位”,构成了邹静之这部极具冷感又不乏幽默的大戏文学化的表现方式,不是晦涩难懂,而是充满理性的思考。
反 缺乏 明晰的逻辑
●阿顺,26岁,编剧
这是部让人思考的话剧,从头到尾,男主角大段大段的独白除了让人思考或者逼着人思考,或者做出一副让人思考的架势,你就不得不顺从了。这就是知识分子困境下的思索吗?我佩服邹静之先生对知识分子群体进行嘲讽和批判的意识以及行动,但对于《操场》本身,我大部分时间却是在痛苦中焦灼。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剧本,乱,缺乏明晰的逻辑,大段的独白与回忆以及多种结构形式的穿插,让这部戏应有的分量被削弱。
舞台剧如果过于炫耀文本和结构技巧,观众没有很好地“看懂”,负载和展现文本强大内涵的呈现就会变得困难。“知识分子痛苦”并非是每一位普通观众都能轻易感悟,剧本或许应该更侧重于人类共同的思维与情感,并通过相对简捷的形式呈现。
《操场》在如今搞笑戏满天飞的戏剧市场中是独特而傲然的,但如何让这样“思索式的戏剧”得到更多人的接受和垂青,而不只是小众的自娱自乐,可能需要主创放下一些身段思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