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80高龄的指挥大师海丁克率领芝加哥交响乐团以精致的海顿“时钟”交响曲和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再次让观众感受到乐团无与伦比的控制力和超强的爆发力。在演出结束后,海丁克对前来祝贺的国家大剧院领导表示,这次演出让他感受最深的是在北京看到了那么多热爱古典音乐的年轻人。
海丁克的感慨不是凭空而发,在2月13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当面对记者提出“多年来古典音乐观众群有何变化”的问题时,惜字如金的海丁克给出了这样的回答,“上世纪60年代初我开始自己的指挥生涯时,我看到台下的观众都是花白头发的人,现在我老了,也有花白头发了,但观众似乎还是没有变,我很希望有年轻听众加入进来,但我告诉自己要现实一些,毕竟古典音乐在整个音乐世界中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海丁克多年的经验总结在北京被改变了,国家大剧院收集订票部、场务部等多方信息,对13、14日两场音乐会的观众年龄做出统计,结果表明60岁以上的观众只有不到2%,而在98%的年轻观众中,还有一支不容忽视的琴童大军。当大剧院把这个数字反馈给海丁克,他感觉非常震惊。海丁克的反应也在很多来到中国的音乐大师身上发生过,他们不止一次地感叹中国年轻观众的活力和热情,甚至预言古典音乐的未来将属于中国。
面对这些古典音乐权威的赞叹,我们又该怎样客观地认识自己?音乐评论家刘雪枫给出了另一个角度,“西方音乐大师们看到的只是表象,也是假象。为什么年轻面孔比花白头发的人多?因为我们的父母没有机会听,他们都在家看电视呢”。刘雪枫表示,上世纪50年代,中国古典音乐的观众群是以中老年观众为主的,但随后的30年,古典音乐在中国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寂和挫折,上一辈人大多数没有机会接触古典音乐,因此观众出现了断层。不过刘雪枫也认为,即使不知道如今的黑头发观众是抱着什么心态和理由来听音乐会的,也不得不承认有很多琴童在台下的音乐会往往秩序很差,但在充斥着各种娱乐方式和感官诱惑的今天,还有人愿意在晚上安静的听一场音乐会,这的确是一个好信号,一种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