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马社由三位编剧主持,每年各创作话剧作品一部。其目标是推出一系列具有先锋、实验意识和现实意义的品牌戏剧作品。龙马社更像一个通往舞台的门,热爱戏剧的人可以进进出出,登堂入室。
岁末年初,北京戏剧界发生了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作家刘恒、邹静之和万方牵手,成立“龙马社”,旨在团结更多的戏剧人,聚集在话剧的命题之下,一起进行关于中国话剧的各种新尝试。
《操场》 邹静之四年磨一剑
2月底,龙马社成立后的第一部作品就将亮相,是邹静之历时四年写出的话剧《操场》。剧本从2004年创作初稿至今,已先后修改了11稿,并于《十月》2008年第六期发表。剧本本身已在阅读群体中产生了广泛的议论,很多人认为,《操场》是邹静之多年以来写的最成功的作品。
它以一个高校的操场为背景,讲述了高校教师老迟在操场上一天中的经历——在大学操场上,迟老师坐在裁判员的铁架上,高高地看着芸芸众生。他的内心有一些问题需要离开家来这儿思索。比如:妻子对现实生活越来越不满;自己带的女研究生的论文答辩没有通过等等,这些世俗的问题总是在干扰着迟老师做学问的心境,和他常说的痛苦的质量。他还在操场遇到了前一天死去的人,和一个悲伤的讲述者……他原想释放的痛苦变得更大。
此次《操场》的导演为北京人艺的青年导演徐昂,他曾在《我爱桃花》《莲花》中都与邹静之有过成功的合作。男主角韩童生和女主角陈小艺,一直以来在戏剧舞台上都有精湛的表演,出演龙马社首部大戏理所应当。
三个作家的心灵独白
刘恒
“我们是江湖的墨客,胸怀天下却身无绝技,苦学人生之宝,而终不可得。在朝拜艺术圣神的路上,龙马社是个驿站,供我们歇息、切磋和谋划。当重新上路的时候,我们不再是孤独的行者,而是宁静的、满怀友善的同路人。在默默的前行过程中祝福各位,并祝彼此的灵魂得到无限的慰藉。”
邹静之
“五年前我就起好了‘龙马社’这个名字,但所谓的作家,也就是读书人,自己总办不成事情。每次我看到话剧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就信心满满,但一到具体问题就犹豫了。比如找剧场吧,原来我想的是话剧好比是饭,剧场就好比是装饭的碗,找不到碗我们怎么盛饭呢?于是我看了大大小小十几个剧场,有一天我突然领悟了,这饭总比碗重要吧?只要饭好,还愁找不到碗吗?
“我们这个团体是以作家为核心的,我们创作或者选择的作品注定要表现出对戏剧文本的重视,因为一个有文本价值的话剧是可以长久占据舞台的。或许我们会对剧本的文学性和形而上意义比较重视,因为我们不想做那些到年根底下喊一嗓子就下台了的戏剧,我们的理想或说是妄想,是做那种可以演下去的戏,那种不仅比谁演得更热闹,更比谁演得更长久的戏。”
万方
“我从来不认为戏剧可以和影视相比,戏剧就是属于小众的。戏剧的小众性恰恰是它的优势,它应该是为不完全以物质享受和娱乐为生活目的、有更多精神需求的那部分人存在的,因此戏剧就可以和他们进行生命体验的交流。在这个意义上进行创作,本身也是满足了剧作者自己一种精神上的需要,就是说写自己想写的,说自己想说的话。
“很多人问我,做曹禺的女儿是不是感到有压力,以前我一直回答没有。后来我忽然明白了,其实有。其实就是因为我爸爸的话剧压着我,让我不敢写,直到自己觉得有了足够的写作经验才敢写。写戏确实难,有那么多的门道,那么多的规律,既是限制,又是它的魅力所在。我看到过一句话,绝对精辟:在剧本里面,无用的东西比无用更糟。只有在话剧创作中,我才切切实实体会到,一句废话都要不得。戏只要开场了,就要赢得观众的兴趣,越快越好,然后就要使他们的兴趣保持稳定,使之有增无减,直到最后。对我来说,这个过程既是挑战又是享受。”